六零年代好生活_第2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节 (第3/4页)

把最早的九个人叫到一边开了个小会,把赵建设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才说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你们都在看新来的那些人笑话,毕竟咱们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天天叫苦,那不还一样得干活吗?现在,咱们熬出来了,该轮到他们了。可现在的政策跟当时不一样了,作为老知青,咱们真得带带他们。”
  曾经最娇气的女知青举手问:“曾大哥,你说咱们还能回城吗?”
  “回城?”曾庆华还没开口,另一个知青就笑了声,“你自个儿想想,城里一批批的往外送人,咱们还能回去吗?”
  女知青不说话了,低着头揉了揉眼睛。
  曾庆华也说:“我听说,今年光是红旗公社就收了一百号人。至于以后的事儿,谁说得准呢?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最坏的打算,就是一辈子留在这里。
  如果真是那样,还真得好好考虑一下了,他们不该在从知青的角度看戏,而应该想想,咋样才能叫那些新来的赶紧安分下来,努力上工赚工分,数着日子盼秋收、盼分肉,尽快把城里的生活彻底抛到脑后。
  ……
  外头一直在变,老宋家倒是优哉游哉的过着小日子,他们家往上数十八辈儿都是贫农,也就是建国以后才过上了吃饱饭的好日子,这几年年景好,攒了些粮食下来,预备着万一闹饥荒了,好当救命粮。
  就在又一批知青被送来后,喜宝端着个搪瓷缸子,坐在院门口,眼巴巴的望着村道尽头。
  知青太多了,原本的知青点早就不够用了,所以赵建设又安排人造起了土坯房。可没想到的是,刚接收了一批又来一批,只能再度扩建,亏得现在是农闲,全体社员都动员起来,每个屋子都做成大通铺,争取好多住些人。
  又因为好多知青连煤饼炉都不会烧,更别提乡下土灶了,赵建设考虑到之前发的粮食消耗特别快,干脆又弄了个大锅饭,只管知青,不管社员,还开了后门叫赵红英去帮着做饭,记整工分。
  今天是第一天,赵红英想着到时候肯定忙乱,就没带上喜宝,给她蒸了一碗蚕豆,叫她乖乖待在家里。
  喜宝把搪瓷缸子放在膝盖上,里头还有一小半香喷喷的蚕豆,时不时的抓起一个往嘴里塞,然后再继续望眼欲穿的看向村道尽头。
  终于,赵红英回来了。
  “奶!”喜宝高兴的跳了起来,扑到了赵红英怀里,“奶,我今天乖乖的,你下午带我去上工好不好?我保证不吵。”
  赵红英一把将喜宝抱起来,亲香了一口:“喜宝真乖,奶奶给你煮蛋蛋去,你先玩着。”
  生火做饭,顺便在上头搁了两个白煮蛋,赵红英是干惯了活儿的,赶在家里人回来之前就把饭菜做好了,又把白煮蛋放到凉水里搁了会儿,摸着不烫了这才捞出来塞到喜宝肚子上的小兜兜里。
  喜宝拍了拍鼓鼓的小兜兜,笑出了两个小梨涡。
  这时,外头有了动静,喜宝跑出去一看,顿时更高兴了,边跑边叫:“妈,奶给了我两个蛋蛋,我分你一个!”
  说着,从兜里掏出了个白煮蛋,硬是塞到了张秀禾的手里。
  第030章
  家里的孩子们渐渐都大了, 对于大人们来说,减轻的负担还真不是一星半点儿。这不, 现在家里需要照看的孩子就只剩下了仨, 毛头喜宝和臭蛋。
  毛头是个爱闹腾的,一刻都坐不住, 想当初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 就能在院子里摸爬滚打。等能走稳当后,更是彻底撒欢了, 全大队再也找不出比他还能耐的孩子,上树下水无所不能, 比他亲哥强子还能耐。
  相对来说, 喜宝和臭蛋就乖多了。
  这俩都是安静乖巧的孩子, 喜宝亲近张秀禾和赵红英,不过因为工种的缘故,她多半时候还是跟在比较空闲的赵红英身边。基本上都是奶奶去哪儿, 她就跟到哪儿,除非奶奶不让她出门, 那她就乖乖的端着搪瓷缸子坐在院子门口,盼着奶奶回家。
  臭蛋比喜宝还乖,他只粘袁弟来一个人。兴许是当年的那场高烧太吓人, 哪怕已经过了两年之久,袁弟来还经常半夜里突然被吓醒,非得搂着臭蛋才能睡着。也因此,袁弟来从不放心他一人留在家里, 无论去哪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