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7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1节 (第4/8页)

在前番青县之战中面对曹昂曹仁等人疯狂发动的冲击高顺死战不退辽东军再度伤亡惨重,今日担当此人实是负担极重!
  子龙心中还谨记大哥与其之言,何为军中王牌,就是打不烂拖不垮,伤亡再大军魂却永不会散,哪怕还剩最后一人都能坚持战斗下去,也只有从尸山血海千钧一发之中滚出来的部队才是名符其实的百战雄狮!龙骧军藤县之战伤亡六成依旧力战不止,虎卫军并州之战阵亡达八成依旧可以奋力死战,燕军两大王牌之所以能够让人信服凭借的就是超凡的战力与力战到最后一人的精神,很显然在司隶之战与汉中之战中张辽的燕云军也具备了这种素质,现在就是高顺的辽东军。
  高顺闻言默然不语,这当然不是他不敢担当,当年刘毅命他攻击虎牢之时敬方亦是如此,身为大将绝非一时血勇就能胜任的,似这般统领一级的人物脑中随时都要装着全局,此时在高顺心中思考的是辽东军要如何才能顺利的完成分断蜀中荆襄两处曹军的重责。想要尽歼曹军主力与襄阳江陵之间他的成败便至关重要,临战之时敬方向来是冷静沉着,当然这也是性格使然,换了张合说不得就先应承下来。对这员大将的秉性赵、郭、贾三人当是熟知,因此亦不出言打搅。
  “三将军,二位军师,敬方与辽东军全军将士愿担此任,倘若曹军自蜀中来援,顺必将之阻断战至最后一人方止!”经青州乐平两战高顺对曹军的战力是有着深刻了解的,除了在身体素质与军械之上要稍稍弱于自己麾下其余可算平分秋色,倘若辽东军此时还是齐装满员他绝不会有此话语,但如今战力仅剩一半就不得不谨慎言之了,否则影响大局他难辞其咎,不过纵使如此高顺的决断亦是下的坚定无比。
  “敬方不愧我军大将,常山王,辽东军历多次苦战损失颇重,高将军固有能攻善守之名亦是此任最佳担当也要加强此处兵力才是,这深入穿插之举新兵太多反添其乱,以诩之见不如将伯明将军的白虎营暂且配属敬方统领,则一来可增我军厚势,二来倘若敌军不来高将军也能酌情协助攻打襄阳!”高顺的语音虽是不大,但其中坚韧一听便知,贾诩闻言先是称赞一声,随后便对赵云言道,说起来他与郭嘉才是此次会战的最高决策者,但子龙的如今的身份却是不容忽视的。
  此次刘毅登基老四营的几员老将自在分封之列,青龙营统领廖化为镇远将军领都亭候,白虎营统领周仓为威远将军新亭侯,朱雀营统领李铁牛安远将军乐亭侯,玄武营统领裴元绍则是镇东将军黟县侯,无论爵位官职都为四营之冠!这与他最早追随天子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论起资历除了甘宁赵云便无人在其之上,十数年来戍守边疆兢兢业业,虽无出奇之功却是踏实沉稳,此位与他亦是名至实归!另原青龙军统领杨明则被天子追为镇西将军关内侯,其爵还在裴元绍之上,作为十数年来历次大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此举也是人人信服。真要论起来西园之时如今身为征东将军的徐晃还是他的老部下!
  “军师此言大善,元绍伯明之玄武白虎二营皆是骁勇善战,陛下起兵之时就是我军主力,冀州战后老四营的兄弟们没捞着什么大仗,今次攻打襄阳守卫永安道二位可要一展当年老四营的威风!”贾诩的心意赵云自然知晓,虽是身居高位但他对军师与一众同袍依旧如前,当下微微一笑又对裴元绍周仓二人言道,此时在帐中也只有他能如此说了。其实方才子龙心中就有此意,只不过要鼓舞辽东军士气才如此为之,现在由贾诩提出亦是一般,他也不会在此事上多加解释。
  “三将军放心便是!”裴元绍周仓二人闻言齐声应道,他们也不是善于言谈之辈,心中都是一般心思要在此战之中建立功勋,作为天子的起家班底,老四营与各大主力之间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如此,高将军与周将军回去稍作休整两日之后便可经由梅县直插此处,到后立刻当道立寨,倘若曹军前来只要稳守不需出战,至于襄阳战况当由敬方临机处置!”对裴周二人之言赵云微微点头以示激励随即便目视郭嘉,这三人组之间也要有自身的分工协作,奉孝接过话头正色言道,众将此时都是身躯一正,军师已经开始派将了。
  徐晃攻襄阳、太史慈攻江陵,张燕居中策应,各军担当分割穿插之职。此乃三人之前已经议定的,今日召集众将也是要将这个方略更为完善,毕竟任何一个人的思路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发扬军师民主就是最好的方法,似徐晃高顺太史慈这般的大将每每也都可以提出某些创造性的意见,这在汉军成军以来的历次战役之中都可以得到突出的体现,有的时候士卒的意见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荆襄之处汉军将领云集一堂定下后继的作战计划,虽然有着临机处置之权,但贾诩郭嘉二人依旧将此次战役的构想以及他们的依据详细报给了身在北平城中的天子。贾、郭皆是饱读诗书之辈,与史书之处亦是精深,无疑刘毅以往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值得投效的明主,但也不可否认人在登上帝位掌握天下最高权力之后也会有所改变,这一点在过往千年之中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有时就是因为下臣转不过弯来还以之前的态度对之才会造成悲剧。他们自然不知刘毅穿越前来的这个事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