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金记_玉金记 第2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玉金记 第295节 (第2/2页)

上来,另外还有上百套棉衣和一些散碎银两。
  “兄弟们不用抢,人人都有份儿。”八爷对众人说道:“这些东西,就算是给大伙儿过年的分红。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以后的好处取之不尽!”
  “还是咱们当家的仗义!那姓海的自己吃的肥了,便想着约束兄弟们奉公守法,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有人一边往嘴里塞着狗肉一边说道:“他自己有了儿子,便想要修福积德。可怜我们这些光棍汉子,连个能下蛋的鸡都找不到!”
  “说的是!又不准劫船又不准卖人,哪儿来的银子呢?”发牢骚的不止他一个。
  “别说咱们这些兄弟,当家的也是有苦说不出,”有知情人说道:“大买卖总是那几个人把持着,咱们根本插不进手去。给的那点儿分红,还不够喝几顿酒的。憋着劲儿想干票大的,却不想有人走漏了风声。当着众人的面给当家的没脸,还说顾念兄弟情分。”
  “这世道从来都是这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人已经喝醉了:“可说到底哪天动手呢?兄弟们可是等不及了。”
  “今天请兄弟们来就是吃吃喝喝,大伙儿都要尽兴才是。”有人把话头故意岔开了:“这狗肉煮的可真烂,八爷,这条狗腿给了您吧。”
  这些人很快又被酒肉给勾住了,顾不得谈论其他。
  夜更深了,月亮落到了西天。
  一片阴云飘过来,遮住了月光,整个京城也因此更黑了。
  第496章 朝罢谁携两袖烟
  早朝,裕庆帝坐在大殿之上,看着两班朝臣分列左右。
  他坐在威严的宝座上,尽管穿戴整齐,可身形依旧显得稚嫩。
  平天冠上的冕旒遮住他大半张脸,尽管他高高在上,却还是微微仰起头。
  并不是他多么傲慢,而是他知道臣子从下头看上来,很容易看清他的脸。可如果仰起头,就看不清了。
  他不喜欢被人看得太清楚,尽管从小到大,总是有太多目光落在他的身上。
  净鞭已经响过三下,但早朝还没有开始。大臣们在等,皇上也在等。
  因为永王还没到。
  永王摄政十余年,早朝的时候轻易不会迟到。
  果然,众人也没有等太久,永王便上殿了。
  他身份尊贵且劳苦功高,皇上特许他进殿不必下跪行礼,还可以配剑。
  这在本朝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臣来迟了,请陛下赎罪。”永王上殿先谢罪。
  他的谦卑大度,不但满朝文武,甚至连百姓都知道。
  “叔父何必多礼,”皇上笑了,但也不失尊重:“连一刻钟也还不到,算不得来迟。”
  掌事太监向皇上请示,得到许可后便高声向殿下的众位臣子宣示:“今日早朝,众臣有事奏来。”
  大臣们在上朝之前都要在朝房里待上小半个时辰,彼此之间都是通过气的。朝上该谁先说,该谁后说,心里都有数。
  除非有了分歧或是有意让彼此下不来台才会抢话说。
  今天户部侍郎第一个站了出来,说从西南调粮的事。
  说一句调粮容易,可中间的运送核实,都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
  有涉及到沿线是否赈灾补给的事宜,件件都不能马虎。
  这一个话题抛出来,皇帝自然让大臣们都说说各自的看法。
  讨论到最后,众人把目光都投向了永王。
  国家大事还得永王来定夺。
  这也是这么多年约定俗成的惯例。
  以前高太傅在朝的时候还能够和永王争一争,如今高老太爷致仕多年,只挂着个太傅的名头。
  当然了,众人都听永王的,主要还是因为永王处理事情得当,能分得清轻重缓急,让人信服。
  近一年来,朝堂上的风向渐渐有了变化,并不是有人想要和永王平分秋色,而是永王觉得皇上渐渐长大,很多大事都应该由皇上来决定。
  于是便有了如下情形。
  “皇上,依您的圣断此事该如何处理?”
  “这……还是叔父定夺吧!”
  “皇上乃一国之君,这样的大事该由您来决定。”
  “寡人考虑不周,恐贻误了国事。还是叔父代为处理吧。”
  “臣已年迈,百姓和臣子们都盼望着皇上早早亲政。所谓君王之肩不可稍憩,君王之责不可旁贷。先时臣越俎代庖,实为不得已。还请皇上以天下为念,以百姓为念,早日担起大任。”
  “叔父春秋正盛,哪里老迈了呢?况且我明年巡幸天下之后才正式亲政,这是之前就商量好的。”
  叔侄两个人如此僵持,旁边的大臣们自然要站出来劝谏。
  皇上无法,只得妥协道:“如此大事由叔父来决断,我处理一些小事总可以了吧?”
  皇上都这么说了,大臣们也不好驳回。想来也是,总要有一个过场,才能水到渠成。
  等永王处理了几件大事之后,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因为能上朝堂的必然都是大事,哪有什么小事让皇上处理的。
  几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使眼色,大约是要给皇上台阶下。
  最后还是高明臣开了口:“三日后到京郊祭天,皇上是要乘马去还是坐轿子?”
  “往年都是坐轿子的,今年也还是坐轿子吧。”皇上想了想说:“否则风太硬,朕只怕怕吃不消。”
  “如此,臣便命人准备龙辇。”高明臣应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