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节 (第2/3页)
中,又称其为冥塔。 山蛤平时不见天日,一旦从地下出来,必然成群结队地砌拢堆积,似乎是想要爬上天空,这就如同群狼嗥月,是其生性使然。据说如果天底下将有改朝换代的巨变,或是天翻地覆的大灾难,才会有地蛙聚塔的异象出现。当年南宋灭亡之前,临安城里就出现了群蛙结阵游城的怪事,而且各门皆有,三日始散,没过几年蒙古铁骑南下,就彻底灭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所以说这是绝恶的征兆。 而塔教表面上是拜塔为仙,实际上拜的是蛙仙。这种视蛙为青神的风俗,最早源于苗裔,冥蛙是食腐尸的祖宗,所以造畜之辈都尊此蛙为仙。塔教的蛇母畜养方良青牛,就是为了等到牛腹中结出宝来,宰杀了投到地洞里祭祀青神,以免山蛤从地下逃窜出来,使得世间灾难蔓延,这是种罕见的奇风异俗。苗裔中从古就有,可传到了明清两代,当初为善的念头早就没了,塔教至今仍然保持埋藏牛宝的举动,却是意欲为祸作乱。 张小辫儿虽然对此事的细节无从知晓,但他看到瓦罐寺中群蛙筑塔,也知道这是天下大乱,难以平复的征兆。自己连做梦都想着的清平盛世恐怕是没指望了,心头无明火起,高声叫个“杀”字。四周的雁营团勇早已张弓搭箭,听得营官号令,当即发箭如雨,照着高处的山蛤攒射过去。 灵州自古就有吃虾蟆的习俗,当地民谚称“大虾蟆有酥在背”,这个“酥”是指巨蛙老蛤背上有毒腺,不可食用的意思。那车轮般大的山蛤背上斑纹如画,中箭后腐液飞溅,有几名团勇躲避不及,手背和面颊上沾到了些许,顿时被剧毒噬骨入脑,惨叫着翻身倒在雨水中,只滚得几滚,便没了声息。 雁营团勇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锐卒,见后殿前边的庭园局促,便在发喊声中纷纷退让。那山蛤是庞然蠢物,中了几箭浑如不觉,从蛙群堆积的塔丘上爬落下来,撞开殿墙后门,钻入了大雄宝殿。 张小辫儿刚刚带兵从四面围住正殿,那山蛤就撞破了墙壁,顶风冒雨,莽莽撞撞地冲到街上。巨蛙口中以气吁人,凡是碰到的团勇,便被这股腥臭的阴气迷闷在地,雁营虽是人多势众,竟然也拦它不住。 雁排李四冷眼相看,知道山蛤虽然凶恶残忍,但却是个蠢物,既然爬入镇子的街巷之中,房屋错落阻隔,稍减其势,当可以力治之。于是让雁铃儿带几名亲随护卫营官,他自己则纵身上马,指挥手下团勇分头登房上树,遥踞屋顶树冠,向下放箭击射,随即鞭马狂驰,其行如风,径直穿过门墙倒塌的殿堂,紧紧追在山蛤背后。 山蛤落在街心,刚转过一处街角,身上就已被乱箭射成了刺猬。它也慌了起来,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可四面八方射下来的箭雨越来越密,最后只好退到一间民房里,可那房墙古旧破败,不胜重压,被山蛤一撞就塌了半壁。 倒塌的墙壁将那山蛤盖住,只能露出半个头来,山蛤挺起前肢,刚想从废墟中起身,就被雁排李四带着十几名团勇从后赶至,乱刀砍去,剁下半个蛤头。雨水冲得鲜血遍地横流,有人过去踢了踢那死不闭眼的蛤头,只觉重如磨盘,怕是有不下数十斤的重量。 雁排李四用马匹拖了那颗血淋淋的山蛤脑袋,回来向张小辫儿复命,说此蛤腐臭如尸,并非常物,万没想到这座青螺镇,竟会是塔教的老巢,多亏雁营弟兄们身手了得,又事先有些防备,否则还真难对付此辈。 张小辫儿赶紧抱拳称赞道,四哥是常山赵子龙转世,百万雄兵也视如无物,料理这伙塔教的妖邪丑类哪在话下。如今塔教上下都被官府斩尽杀绝了,再也不足为患,只是山蛤筑塔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这离乱荒诞的世道还不知几时才算完,看来今后的仗会越打越大,咱们雁营算是有得打了。 雁排李四闻听此言,也不免神色黯然,正要命营中团勇在青螺镇里各处搜查,忽听远处号角呜呜鸣动,镇外的山岭上杀声震天。这时有团勇一路奔过来禀报,说在岭上遭遇了大股粤寇,雨天火器难以发射,雁营只好凭借地势,以强弓硬弩御敌,但粤寇来得不少,又趁着雨势来袭,占了天时,照这么打下去胜负难定。 雁排李四和张小辫儿听得军情有变,急忙带人回到后殿,雁排李四把几个哨官聚集起来,以黑炭草草画出青螺岭地形,又在地上摆了几个柴枝石子,代替两军之间的兵力部署,借此交代众哨官:岭子上正是狂风暴雨,倘若在这个时候拼死突围,咱们雁营就得在半路上被粤寇杀散了个个击破,如今别无出路,只好固守待援。各哨团勇应当踞住何处御敌,又如何如何攻守进退,如何如何相互接应支援。众人听了官长布置,就随着雁排李四,急匆匆奔出去,分头冒着大雨率部迎战。 古刹瓦罐寺后殿里,就只剩下张小辫儿和雁铃儿等几个护卫。张小辫儿一屁股坐在棺材板子上,心中暗自咒骂,不知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先是暴雨如倾阻了路途,落脚落在这荒凉古镇的破庙之中,又遇到刺客行凶,见了山蛤筑塔的噩兆,现在更与大股粤寇遭遇,怎么这些要命的事情都赶到今天了? 可转念一想,张三爷毕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的人,身边有的是生死相交的弟兄,谅那些塔教粤寇之流虽狠,又能奈我何?只要这长面罗汉猫未曾开口,三爷我就能事事逢凶化吉